close

評介王秀雄2006《藝術批評的視野》BY吳志衍


【摘要說明】


藝術批評」簡稱「藝評」,是常聽到的名詞,但許多人對它未必有正確的認知。「藝術批評」是居於藝術與觀眾之中間,把作品的形式與意義傳達給觀眾,所以「藝評家」的角色,等於藝術與觀眾的橋樑,把自己所把握到的藝術意涵傳達給觀眾,開啟觀眾的欣賞之眼。「藝術批評的視野」是一本「藝術批評」的入門書,對藝術有興趣的讀者,包括文科及理工科大學生,以及教師與社會人士等,講解「何謂藝術批評」以及「藝術批評的四個要素」等,次第地從淺而深,並依照理論的發展隨處介紹西方名藝評家的藝評例子,使讀者了解藝術批評的性質、類型與各別用途,到最後自己也能撰寫藝術批評的文章。


「藝術批評」簡稱「藝評」,是常聽到的名詞,但許多對它未必有婗確的認知。「藝術批評」是居於藝術與觀眾之中問,而把作品的形式與意義傳達給觀眾的,所以「藝評家」的角色,等於藝術與觀眾的橋樑,而把自己所握到的藝術意涵傳達給觀眾,開啟觀眾的欣賞之眼。同一藝術作品或同一藝術展覽,不同的藝評家所撰寫的藝評,絕不會相同。這是藝評家的素、前備知識、藝術觀、歷史觀、哲學觀之不同所導致。譬如說,有者以倫理道德與教育眼光來審視,有者以意識型態來解釋,有者以感染觀眾之效果來評價等,因所重視與評價的層面有所不同,就產生不同之意涵解釋與評價。所以閱讀藝評時,讀者最好能洞悉藝評家背後的意識形態,態,否則容易被藝評家帶著走,而迷失了自己的看法與判斷。有關藝評家的素養、前備知識、藝術觀、歷史觀等判斷。


藝術批評是居於藝術作品與觀眾之中間,而欲把作品的意涵傳達給觀眾的。然而到底藝術作品有什麼意涵,這是解釋作品意涵時首先遇到的課題。以往的藝術史是探討作品的六個w(即when,where,who,what,for whom,and how)以及其風格的特徵,亦即所謂「風格史」的研究,、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降藝術史家潘諾夫斯基,就指摘出以往的風格史研究都避談作品的意涵,然而作品意涵是很要的,藝術史應重現作品意涵的探討,如此就促成二戰後「圖像學」的產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