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後現代主義建築之三BY林萬福

D.語意的另一走向:在語言學的發展上,對後現代的影響產生了不同於產品語意的另一走向,是為語意的另一走向,這在建築設計上尤為明顯.可視為美東的哈佛建築對范求利效應的反擊,這一派別以所謂建築界紐約五巨頭(The New York five )為主結合了現代主義大師柯布的風格、銀白色風格、解構主義的思潮與符指(signified )與符徵(signifer)的替換遊戲(所謂的隱喻,轉喻..),來建立其特殊的設計風格.
E.高科技的設計風格:在1980年代新的材料與新的科技相對於1960年代可以說是多得非常多.其中尤其是資訊科技的應用與普及所產生的震憾性影響,對設計者而言在作品中追求一種與高科技相對稱的造形或形象,是為高科技的設計風格,這種高科技的設計風格追求的特色如下:高科技產品的直接應用(就建築設計而言)、簡潔的造形(高科技已經夠複雜了)、光亮與金屬的造形,最好加上一些冷冷的燈光效果(不是打燈光)、會動的機械與居住的機械(機械主義復活)、工業化產品或粗曠建材的直接引用、建築物廠房化(或效率化)、結構的外露(尤其是鋼結構).
F.義大利的孟非斯派或新理性主義:在世界性的家具市場中, 1980年代義大利的孟非斯設計集團(Memphis Group )脫穎而出而造就了所謂的孟非斯風格,為後現代設計風格中很重要的一支.事實上這應屬於〞義大利的新理性主義〞,孟非斯風格並不容易用〞文字語言〞來表達或說明,同時義大利的新理性主義也有 人視為〞法西斯〞風格的再生(如由冷酷、幾何線條、乾淨、神密、黑色所代來的高貴感.)不過新理性主義就如其名一樣,基本上承傳了現代主義中的理性主義 (對機能的追求,對精鍊refine的追求,以及未來派對機器與動感的歌頌),只是因為從1920年代至今,約80個年頭過去了, 確實有太多的新生事物應該放在〞一種秩序的規範〞中罷了.
G.以思考的深度取代失去了視覺的深度:從普普藝術興起後,設計風格失去了〞立體的深度〞,失去了視覺的深度,設計作品反過來追求思考的深度或理論的深度.這一方面與二次世界大戰後語言學、結構主義、詮釋學、文學評論、「設計理論」、現代美學....等等的興起有相當大的關係。設計者不但被要求做出個好作品,更被要求說出個「口號」層次以上的「道理(理論)」來.在後現代建築界這一點特別明顯, Sottsass的從學建築(建築科班出身)轉到工業設計而大放異彩(他認為建築設計太建制化了);詹克斯Jencks的從文學批評(英國文學科班出身)轉到建築批評再轉到建築設計而大放異彩(他顯然認為建築設計太有趣了,一點也不建制化);亞力山大(Alexander )的從數學(數學科班出身)轉到社區規劃理論,再轉到建築理論,最後成為一個革命性的建築師,不但在建築設計上大放異彩, 也在「設計方法」理論界大放異彩.設計作品以思考的深度取代失去了視覺的深度,如果處理不好就會以思考的深度取代失去了感覺的深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