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大綱:

(一)E世代與e-life、E行銷與N品味

   這篇主要在說明e-life的的方便性,在消費意識形態中所帶來的是好是壞?在知識教育上反而最能看出虛擬與真實混合消費意識,但在選擇教育消費上卻是很矛盾的,這種矛盾來自升學主義、文憑主義來安慰自己,買書也是如此,在生活上的消費更是影響個人,現在消費更是注重消費品質,知識消費族群變成為市場的主流,所以在知識消費品也很快進入虛擬化和數位化,當然數位化也成為E世代不可或缺的。

 

(二)後現代生活型態及其對設計藝術的影響

  後現代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反對現代主義又繼承現代主義的一種概念,所以在後現代生活型態中大致分為幾項:充裕的消費社會、後現代感社會、資訊消費社會、後冷戰與後殖民情境及後工業化社會,這說明了資訊越來越發達,人所追求的資訊也越來越多。而在現代與後現代差異就在現代是追求均質與普同性,後現代則是追求多元與差異性,所以後現代的多元性也帶來更多的資訊和方便性。

  另ㄧ方面後現代生活型態及對設計藝術影響歸納為:資本集中性、高科技性、多元性、不定性、疊象性、溝通性、虛擬性、世俗性、生活性與原生活性等就個方向。

。資本集中性:我們從住宅便可以看出,有些住宅過剩及滯銷的同時,還是有一億台幣的住宅案熱烈推出,便可以看出後現代生活型態上的資本集中性。

。高科技:運用了很多高科技或開拓很多高科技等的種種現象。

。多元化;設計專業裡模糊化與清晰化並存的現象。

。不定性:設計專業裡的形式與主題上的不願定型。

。疊象性:多元性與不定性支持下的多重呈現。

。溝通性:設計專業者與消費者關係更加細緻化,有所謂的消費者中心設計理念出現,不過溝通性趨勢是比使用者中心更複雜更精緻的概念。

。虛擬性:為了迎接網路世界和虛擬消費,這種趨勢以回覆設計的敘事性為重要內涵,但卻以所為的語意設計、符號設計作為趨勢的表現。

。世俗性與生活性:在設計專業裡「現代性」的一種表現。

。原生活性:在後現代社會裡,企圖追求簡樸生活而形成的一種後現代性。

    

 

(三)後現代藝術

。在後現代最具代表都該談到杜象及普普藝術,杜象即是突破藝術禮儀化下的禁忌,而普普藝術對後現代影響有四點:

1、打破精緻藝術與俗藝術的區分

2、進入藝術生活化,不見得是生活藝術化

3、藝術創作的無深度化

4、藝術創作的商業化、市場化

。超前衛掙扎:

  後現代藝術過度重視藝術觀點與新藝術技法的結果。

。符號性與設計性再度與造形藝術融合:

  在現代藝術逐漸將造型藝術與設計趨分為不同專業,但在後現代裡又趨於融合,再符號上更是複雜,抽象主義或抽象派原本是藝術的大宗,而抽象派在發展過程中是繪畫領域去除具象符號的符號作用,也可以說再繪畫領域尋找新符號作用。

。後現代藝術派別:

  將派別分為新達達眾徒派、新普普眾徒派、反諷仿作派、愛欲派與性焦慮派、解構派等等,這些派別並分十分明確,因為後現代藝術正處於行程的過程中,後現代不確定性在藝術評論與藝術史上有一定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